综述
截至2012年末,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,全年文艺演出1284场,观众142.2万人次。全市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6个,图书总藏量5732.3千册、件。博物馆6个。文化馆12个。乡镇文化站102个。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8.02%,电视人口覆盖率99.38%。全市有线电视用户71.82万户,其中数字电视用户65.02万户,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19.54万座。
语言
南宁城区人通用粤语邕浔片南宁白话,郊区部分使用平话, [38] 壮族使用壮语(分别属于南部方言邕南土语和北部方言邕北土语)。整个南宁市最通行的是南宁白话以及混杂粤语元素的普通话,各族人民大部分能使用普通话。
宗教
南宁市主要宗教佛教、道教、伊斯兰教、天主教和基督教。全市教徒约10000多人,宗教教职人员近百人。
风俗
赛龙舟:又叫扒龙船南宁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惯。民国23年(1934年)南宁民国日报记载:“扒龙船旧习,行见一年一度,在邕江中游驶竞技矣”。1997年,南宁市和坛路乡举办的龙舟赛由于规模大,形式新,被中华全国体育总会、中国龙舟协会授予“全国百万群众龙舟通讯赛最优赛区”称号。 [39]
抢花炮:每年三月三民歌节时,南宁被陈运和诗称为“穿彩裙的城市”,参加者以各村寨的壮男各组成一队,互相竞赛。所谓花炮,就是一枚直径约5厘米,用红布缠绕的铁环。将花炮放在装满火药的发射器上,点燃后即“轰”的一声将花炮射上高空。待花炮落下时,各寨的花炮队蜂拥而上。冲破对方的抢夺和阻挡,奔向对方的炮台,将花炮投入花篮中,即为胜利。抢花炮的拼抢非常激烈,其形式有如西方的橄榄球,所以被誉为“东方的橄榄球”。 [39]
板鞋舞:
相传板鞋舞源自明代。嘉靖年间,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领广西郎兵赴浙江抗击倭寇,她用三人缚腿赛跑的方法训练郎兵,使得军纪严明、同心协力,后来便演变成这种有趣的运动了。 [39]
踩高跷踢足球:这是壮族的“高脚球”,玩起来很像足球。不过却不能用脚来踢,无论奔跑、拼抢和踢球都 能用那对“义肢”。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,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,但最初南宋时期踢的可是柚子。早在南宋时,南丹县人就有踢柚子的游戏;每逢中秋还要举行踢柚子比赛,近代发展为踩高跷踢足球。 [39]
狮子上金山:壮族的舞狮绝技,有高台舞狮、双狮戏球、狮子梅花椿、过天桥、刀尖狮技、狮子上金山等。这一招“狮子上金山”,更是险象环生。“金山”是用约35张长条凳叠成17层,高8.5米;表演者扮成“狮子”登上“金山”,在晃荡不定的“金山”上跳跃、腾空、起舞,惊险万状,令人叫绝。 [39]
糍粑:仫佬族三人为一“冬”(组),共三“冬”人轮番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,但是三个人只能共用三只脚着地,全靠手拉手、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,一不小心失了平衡,抢到的粽子也会掉下地。一时之间满场喝彩呐喊和击鼓助威声不绝,直到缸里的粽粑抢完为止,抢得粽粑最多的一“冬”为胜者。三角粽是仫佬族依饭节的吉祥物,仫佬族人相信,谁抢得多,得“福”也越多。 [39]
抢打磨秋:天大旱不雨,庄稼无收,人们陷入恐怖和绝望之中。有两兄弟想出个办法:用木头做成磨秋,荡到天去,求老天爷开恩。他们打了15个昼夜的磨秋,终于感动了苍天,普降甘霖 ,但兄弟两因过劳而死去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,便在节日时打磨秋。 打磨秋时,横杆上两端各有1人或两人,交替蹬弹地面使横杆上下起落旋转,同时在杆上做出回转翻滚、以腹贴杆四肢悬空、在旋转至地面时伸手拾花等许多技巧动作,凌空翻滚如空中飞人一般,既惊险又优美。 这种活动,彝族叫“磋磋”,汉语称“打磨秋”。 [39]